优秀校友曹洋受邀参加2023年毕业典礼
发布时间:2023-06-19 13:52 点击量:
青春奋进正当时,不负韶华勇担当。6月16日,燕京理工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在体育场举行。校长杨庚宇,党委书记朱代春,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刘元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超,副校长吴汶燕、宋伟,校长助理赵鹏,校长办公会成员李巧云、沈宏、张炜,学校国际导师弗兰克,全体中层干部,毕业生家长代表、教师代表、校友代表、2023届毕业班辅导员老师和毕业生,以及2020、2022届毕业生代表参加了活动。典礼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超主持。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3届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曹洋作为优秀校友代表上台发言。他表示,在燕理度过的四年中,“勤奋创新、璞玉成器”的校训哺育滋养了自己,厚植爱国情怀,团结奋进、同心筑梦,是我们青年一地啊的信仰和追求。坚守为民初心,开拓创新、实干担当,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他希望同学们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唯有以梦为马,方可不负韶华!
(发言原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2013届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曹洋,感谢学校的邀请,让我有幸参加久违多年的毕业典礼并代表校友在这个庄严的场合发言,这是我莫大的荣幸。
很高兴我回家了,回到了阔别10年的燕理校园,见证母校又一届桃李芬芳,见证学弟学妹们梦想起航!在这里,我要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迈入人生的下一个征程!我更要祝福你们,壮志在胸,理想在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14年前,我带着憧憬与梦想踏入燕京理工学院的前身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的校园,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我聆听了学识渊博的恩师们的教诲,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结识了一群具有家国情怀、个性鲜明又低调务实的朋友,收获了友情和支持。虽然已离开母校多年,但母校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勤奋创新、璞玉成器”的校训早已成为我的座右铭。人本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写过一本影响广泛的著作——《恋地情结》,我想我对燕理的校园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恋地情结”。
从母校毕业后,我前往澳门开始我的硕士及博士阶段学习,先后师从邝婉桦教授、邱晓华教授,从事城市治理视阈下旅游休闲城市发展及规划研究,在这期间我先后两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2019年我回到北京,加入中国旅游研究院宋子千首席战略研究员团队开始我的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在这期间我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横纵向课题20余项。2022年6月,我博士后出站且留院工作;9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赴青海省帮扶,在这过程中我深入基层,为当地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作为学长,我想把我自己的一点人生感悟分享给你们,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启示。
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我们面对现实。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我们才有希望”;另一方面,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只是仰望,而不低头看路,注定是要摔跤的;如果只有仰望,而不奋力前行,注定只能留在原地。如何正确认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各位学弟学妹迈向职场需要跨过的第一道坎,也是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今天的毕业,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恰恰是新的学习的开始。不论你今后是否继续深造,也不论你即将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你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你的工作岗位都不可能百分百匹配,大概率会相差很多,甚至要从头学起。当下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需要知识、前瞻、耐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始终秉承家国情怀。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家国情怀”是历代仁人志士身上的高贵品格,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们会为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忧思所感动。“付吾辈之韶华,耀吾辈之中华。”今天毕业典礼一结束,你们就要奔赴祖国各地,开启你们人生的新征程。只有当我们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才能扣住时代的脉搏,才会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才不会计较个人一时得失,个人的奋斗才会有意义,价值才会最大程度的彰显。
再一次感谢母校的盛情邀请,感恩母校的四年培养,真诚地祝愿母校日新月异,桃李芬芳!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安康!祝愿各位学弟学妹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少华行且知
挥别晶晶校园,走向崭新征程
愿每一位毕业生勇敢地奔赴山海!